2022年2月28日星期一

戴维斯和他的七个孩子

1.

九八年初,我和戴维斯几乎是同时搬进白鹿小径这个F字形的小区,两家相隔四栋。五月份春暖花开季节的一个下午,戴维斯来敲门,有了我们的第一次认识。

他说,这个星期六下午小区有聚餐,大家相互认识一下,希望我们能参加。我说,没有问题,需要准备什么?他说,带点吃的就成。我问,什么方面的吃的,小吃,零食,还是正餐?他说,中国食品都受欢迎,随随便便就是美食。

聚餐地点设在街道的一个分叉口附近的道上,那里是小区的中心地带,有个比较大的圆形水泥地,就在戴维斯的家门口。平常,我时不时看到小孩骑着幼儿用的小三轮在那打转,应该都是戴维斯家的孩子。

我知道,他邻居一边是对老人,有个韩国裔的老太太,是韩战时被老公从韩国带来的。他们的子女很早就搬出独立生活。另一边是单身的大卫,在高中教社会学。他和前妻的女儿已经就读初中,每个星期会有至少一天来他这里住一晚。来得更频繁的是他的女朋友,有时是一家三口一起外出。对面那家也是一对老夫妻,和韩国老太太他们都是这里最早的一批住民,从七十年代开始一直没有挪窝。他们的孩子也早已搬走。一对老人享受着空巢。

小区有三十一栋独立屋,每栋占住大约一英亩的地皮,相当于六亩大小。屋后都是面积不小的硬木林带,其间穿插生长着松树等冬青,还有不少春天开花的树种。每年四五月份,雪球花、樱花、梨花,自然还有州花狗木,种类繁多,数不胜数,色彩多姿,争相斗艳。

多数的家庭,还颇费心思的在屋前屋后周边种植不少的花卉灌木丛和季节性的花卉,杜鹃、看上去像牡丹的芍药,非常普遍。牡丹作为中国的国花,一直深受国人喜爱,是富贵、吉祥、繁荣的象征,很多讲究的家庭,还特别在家里挂上大大的牡丹画,来弥补没有真正牡丹的不足。结果,欣赏画的远多于直接欣赏花卉的,为的还是那个“玉堂春富贵”中的富贵,也就是牡丹。从唐代起,牡丹被推崇为国色天香,开始大量栽培,繁育出众多品种,使花瓣化程度提高,花型花色增多。

唐代刘禹锡有诗曰: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和芍药同属于芍药科,芍药属。牡丹是灌木,芍药是多年生草本。冬天牡丹会有老枝干留在地上,而芍药的地上部分完全凋零。相传二者原本都不是凡间花朵。有一年人间瘟疫灾害,王母和各仙女向人间撒丹药救灾,剩余的丹药在人间就变化为芍药和牡丹。草本的已经有三十余种,树本也有十余种。

全民喜爱鲜花的美国人,却一以贯之的用最简单明了的名字:木本科的芍药(牡丹)和草本科的芍药(芍药)。从价格上看。两者似乎也没太大贵贱之差,一株小个牡丹不到三十美元,在不少地方都有卖。无论从名称还是身价,都看不出牡丹的高贵,更看不出花王的王者风范。

在俄亥俄北部,芍药处处有,牡丹却少见。


小区三十一栋别墅,设计上各个不同。有一层楼没有地下室的Ranch,也就是个平房,方便老人居住,不用楼上楼下的爬。设计简单,价格也相对低廉,只是可以使用的空间较小。

有直通通的地面两层加个地下室和附带在一层的车库,类似中国很多地方的农民房,只是多了地下室,还有不可缺少的车库。这是能最大效率产生使用空间的设计,也是最单调、难看的一种。人们多会在门口进门的位置,加盖个小盖棚做装饰,增加点美感和个性。

还有的,是分开式,主体是个两层,两边搭配的是一层,也有地下室。相对于前面两种,我更喜欢这一设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有层次感,远近、上下、左右、前后,都有。美感的增加是有代价的,这样的设计在可以使用的空间上,较缺乏效率,每平米付出的成本相对较高。

戴维斯就住在一栋面积不是很大的分开式独立屋里(别墅)。


那天在聚会上,大家相互介绍自己和家人。戴维斯一次次的说,这位是我的女儿艾丽,那位是我的儿子尼克,还有这个蹒跚学步的小家伙是咋们的小芭比。一时之间,我觉得戴维斯是不是计算出现问题:他的孩子似乎特别的多。

聚餐之后,我主动帮他送回些物件,他邀请我参观他的住房。聚在一起,我才看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有七个孩子,还有个老太太,他说是丈母娘,和他们住在一起。

他说,房子有一百七十平方米的居住面积。他还装修了地下室,添加了一百来平方米,增加的可以使用的居住空间估计会有五六十平方(地下室有暖气炉、热水器、洗衣机、烘干机等占据了不少的空间)。全部加在一起,两百三十平方米的居住空间,被他塞进了十个人。

我开始对自称为生意人的戴维斯的故事,产生兴趣:他哪里来的这么多孩子?这产出量似乎也太高了点。他和丈母娘在一起,是个什么概念?三代人在一起,能不能和谐相处?

按照美国人流行的做法,老人通常不会和晚辈住在一起,即使因为身体上的原因需要晚辈关照,也多会单独建个套间,相互之间做个邻居,需要时在一起,多数时各自独立。小区里的麦克加维,不久前花了十几万修了个丈母娘套间,在房子旁边搭建了个百来平方米的一层,相当于个小平房。里面的家具独立配置,有独立厨房、卫生间和餐厅、客厅,就是个独立单元。同时和已有的住房合共堵墙,“两家”间有连接的门,可开、可关、可锁。充分体现了美国人对于自由和个人隐私的在乎。


出了小区,是条次干道,威兹曼路,始建于四、五十年代。听起来像个德国人的名字,今天的俄亥俄州一千一百万人口中,多于五分之一的人是德国裔。出了小区向左拐,三栋房子之后的左边,就是小学的进口。几个月之后,八月初,我路过威兹曼路,在小学的入口处,看见好几个人正在拆除外墙,看上去要将房子拆掉。细想之下觉得又不对:拆除时人们会直接用机械推掉,用的只是“野蛮”的拉、推、扯、砸,没有这般小心翼翼的。拆下的部件都作为垃圾处理,极少会被回收再用,人工成本太高,分拣处理,结果会是得不偿失。

一个正在修理的房子!记忆中这栋很老还很小,这个小镇已经没有这么小面积的独立屋。外墙陈旧破烂,屋顶也是,一直就没有见过有人居住,一直也在奇怪,为什么没有被推掉:房子的存在,屋主是要支付地产税的。很多人会将不用的推掉,只留下地皮,会节省不少开支。

过了几个星期,昔日摇摇欲坠的小楼,居然变成漂亮、崭新的大楼,让我感觉奇怪。征得施工人员的同意,我走进还在做内部装修的房子,遇到了正在里面指手画脚的戴维斯。

原来,这是戴维斯的作品,他先是买下旧楼,花了几万块,应该就是地皮价,随后在后面加了一个两层楼的空间,应该有八十多平方米。原来和房子连接的只能停一辆车的车库,被改造成房子居住面积的一部分,做成客厅。又在屋子侧后方单独做了个独立的两车车库,这是现在的标配。还全部拆除房子内部,重建排水管、拉电线、做暖气、制冷空调,换屋顶、外墙、地板。沿用的部分,实际上不是很多。

你这是全部重来了一遍,还加大了面积,是不是不如直接从新地基开始?我觉得奇怪。

这个位置不错。至少外部的水电不需要做,地下室也是现成的。当然,小了点。他说。

得有百年吧?太老的房子,流通不畅的下水道是个头疼的问题?

没有那么老。下水道容易处理,主要是看离主干有多远。

做这种活,有好几年吧?我觉得应该是,从他的口气和自信能看出,他很老道。

从高中毕业就开始。


2.

这座小镇在1811年建立,次年俄亥俄成为美利坚的一个州。在此四年之前,几个来自欧洲的早期移民购买了这里大片的土地,作为征服者占领了这里。1800年时俄亥俄只有四万五千人,1810年二十三万,1920年时接近六十万。而这个五十平方公里的小镇在1960年建市时才有五千多人,比1950年代多了一倍。这栋旧房是四、五十年代的产物,沿着次干公路修建。

一个多月之后,全部完工时,看到新做草坪上待售的招牌,一百九十平方米的居住面积,要价二十一万,拥有者自己卖(没有经纪人)。里面还有正在收尾的工人。我再次走进房子时,除了惊讶就是佩服:真的是个漂亮的住家。昔日不到百平米的危房,让他改造为现代化住房,里里外外焕然一新。

你是不是想换个房子住?这里刚好在小学入口,孩子上学更方便?

在大路边不适合有小孩子的,也没有孩子能骑车玩的地方,哪有我家那里的位置好。

就这样,我们拉起了家常:戴维斯有七个孩子,最小的三个是他和现在的妻子共同的:六岁、四岁、两岁。大的中有两个是她妻子和前夫的,另两个是他和自己前妻的。

快八十岁的丈母娘跟着自己住,妻子是丈母娘最小的孩子。妻子担心孤单的老人,有三长两短时身边没有人。送到老人院,又觉得不妥。

提到老人院,有一次,我遇到一位一百一十二岁的老太太,她应该是我见到的年岁最大的老人。可惜,老人已经痴呆,无法交流,不然的话,还好想和她聊聊过去的事,鲜活的历史。

再过几年吧,看看情况。

你也可以在后面加做一栋,像麦克加维那样?

他家外面是小学的草坪,有足够的空间,我的房子没有这样的条件。在后面建个像你家那样的大房间,在设计上似乎也不是很和谐,和你家的情况不同。

邻居之间需要留足距离,房子两旁没有机会,屋后扩建又破坏美感。是个麻烦。还有,在成本考量上,是不是也不合算?现在的人们,扩建大房间的比较少。

麦克加维花了十几万扩建了一百平米,造价比较高。这里的住房卖不出这样的单价。扩建大房间在七十、八十年代比较流行,现在的人们更喜欢频繁的搬家。


戴维斯式的婚姻和家庭结构,在美国很常见,只是在规模上多数要小很多,或者说,是连接的成员不像他这样的如此集中。他将有血缘连接的孩子全集聚在一起,关系如此复杂的一群人,还过的其乐融融。

三十出头的邻居大卫,和前妻的女儿跟着前妻一起过,在附近的一个小镇上小学。离婚后他一直在支付赡养费,会持续到女儿满十八岁。只要他有工作,雇主就会基于收到的来自政府部门的信函,直接在薪水里扣除设定的赡养费,同时,会将该笔资金按时按量的打入对方的预设银行账户。整个程序是法律要求的,没有人会擅自挑战法律。除非大卫选择打黑工,收现金。即使这样,只要他的妻子(受益人)能够提供有效证据,雇主和雇员都会受到法律严惩。偷税漏税也是一个重要的犯罪,一旦罪名成立,政府有权利收缴犯罪者一切资产。

大卫的收入不错,对他前妻而言是件好事,她即使一个人带着孩子,也不会有太大的经济负担。他的前妻已经结婚,又有了两个小孩,当着“拖油瓶”。前妻的现任丈夫,还在支付自己和前妻孩子的赡养费,就像大卫在支付自己的前妻对孩子的赡养费。

看着你们如此富有色彩的家庭关系,难怪家族树公司会有那么好的生意。家族和血缘之间的关系,即使有族谱,估计也很难折腾清楚。我在想,是不是该开发一个软件,来管理家庭内部的事物,包括财务关系,做父母的和孩子分享的时间安排。不然的话,结过几次再离几次,没有全职秘书管理,还真的很容易将自己搞的昏头转向。

听到这里,戴维斯乐呵呵的笑了。


七十年代中期高中毕业后,戴维斯开始参与买楼修楼,已经是个有志向的好青年。他的父母都是普通蓝领,母亲还是家庭妇女,一直住在属于中产之下的比较穷的小镇和社区。

七、八十年代是美国经济继三十年代大萧条之后的第二次大衰落,以石油危机和日本制造业的崛起为主要标志。逆差和赤字,开始成为美国经济的新常态。得益于韩战和越战对军需的巨大需求,日本的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在1965年出现战后第一次贸易顺差,虽然只有区区几亿美元。几年后,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照片上,自由女神穿上了日本和服。到1987年时,美国贸易逆差达到超纪录的1703亿美元,在国内引起轰动,其中一半是对日逆差。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最大的10家银行都是日本的。最大的25家中,日本占17家,却没有一家美国银行。日本还利用贸易结余兼并美国企业,使国际资本和金融格局发生重要变化。《被卖掉的美国》一书一时成了风靡全世界的畅销书。也是在那个时候,正在“衰落”的美国,通过军备竞赛,保持对前苏联的经济和军事优势,直至最终挤跨前苏联!

在如此艰难的经济大环境下起步,只有高中毕业的戴维斯做的有章有法。开始时,他一边跟着人家做装修,一边在社区学院修财会和管理,学会项目管理,预算计算,成本控制等独立做项目必须的技能。几年后,他和高中时代的甜心达科塔有了女儿乔伊,孩子出生后他们结婚。婚后两个人在一起过了五年,养了两个孩子。他们高一时就在一起。迷恋于罗曼蒂克和自由自在的达科塔,最终还是忍不住对柴米油盐,一日复一日毫无新意生活的厌倦,离开了他,和昔日的旧友私奔,去西部探险。戴维斯留下了一女一男两个孩子。

又过了一年多,他偶遇单亲母亲玛丽莎,两人一见钟情,当晚就烧在了一起。戴维斯说,他能有今天,离不开玛丽莎的支持和智慧。一方面,是她作为母亲,将关系如此复杂的一个家庭理顺,并且让孩子们在吃饱穿暖的情况下,还能健康成长,并且获得知识。几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虽然谈不上出类拔萃,也是中等左右,基于他家的经济条件和学术渊源,已经做的非常不错。这里学校的孩子,不少人的家长毕业于美国和世界名校。而且,多数家庭的经济收入远高于他的家庭,更不论每个家庭成员的平均数。按照几年前的统计数据,三口之家的年度收入在十六万美元。家庭平均收入超过十万。基于观察、经验和计算,我觉得戴维斯每年平均拿回家的净利润,很难达到六位数。


玛丽莎的故事大同小异。八十年代初期,她在高中时恋上了位甜心特里姆。高二那年不小心怀上孩子。宗教因素决定了她不可以打胎,于是有了老大,是个儿子。在她当时的学校,很多女孩子在高中时就怀有孩子,最小的在十五岁。我认识的凯拉,就是那个小镇,妈妈十五岁时的女儿。为了表示对孩子的关爱,原本就经费促襟见肘的学校,还专门设立了育婴室,雇了专人来照看学生的孩子,方便做母亲的专心致志读书,完成学业,顺利毕业。

按时按量确保尽可能多的学生达标,高中毕业,是公立学校成败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对于像它这样的穷镇,一直做的不是很好,随后是恶性循环。

做父亲的特里姆自己还是个小毛孩学生,也没有收入,自然谈不上对她和孩子赡养费的支付。玛丽莎只能靠救济生活,也基本上能保证孩子的营养和保暖所需,自己还能蹭点饭吃。

八十年代的美国跟六十年代反差很大。六十年代为争取社会公正与变迁而抗争,反越战抗议示威,黑人为争民权走上街头,妇女为平权而大声疾呼。同时,对政府新推出的社会福利项目表示欢迎。八十年代时,越战早已结束,民权活动和妇女运动都取得长足进展,美国经济还再度开始繁荣,是个赚钱的好时机。于是,人们重新把目光转向自我成功,不再关心社会。成功与否的主要衡量标准是赚钱能力,大家都渴望过上好日子,改善生活质量。

戴维斯曾经也是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七十年代的经济衰退,利率和通胀高涨,油价暴涨,使普通美国人饱受经济压力。疲惫之后,是到了花更多时间来关心自身利益的时候。


3.

高中阶段,特里姆试着做个几种工作,都不是很喜欢,觉得挑战性不够,没法持久。后来偶然路过一个征兵站,进去聊了几句,被说动,内在的冒险火苗被点燃。高中毕业后,他参加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半年多之后被派去中东。两个人的恋情也在他毕业时终结。

高中毕业后,玛丽莎带着孩子,一边干点简单活计,在餐馆做侍应生,赚点基本薪水外加点不错的小费,享受着国家福利,还有来自孩子他爹的经济援助,日子也过的去。同时,她还在附近的社区大学选了几门课,学习财会和管理,也是基于兴趣,还想让日子过得更有点趣味。她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慢慢的摸索着向前走。她的好几位朋友都在那里读书,半工半读,大家相互影响着。收银员,售货员,餐馆侍应生,这些不需要太多专业训练的工作很多,也很容易找到,特别是在经济大环境不错时。在美国,参军的待遇不错,有孩子的还有额外补贴,升迁机会众多,进入海外战区后的经济补偿则高很多。

孩子一岁多时,遇到了年龄相仿的托尼,两个人在一起不久之后,她有了第二个孩子。和托尼在一起热火朝天的生活了两年,凭借女人的敏感,她开始感觉托尼对她的热度在下降。不久后,她抓住了托尼出轨的证据。有天晚上十点多,她将刚刚进门的托尼赶出租住的公寓,再从三楼的窗口扔出属于他的物件。托尼是个典型的过一天算一天的月光族,没有理想也缺乏计划性,走一步是一步,享受每一天生活的美好。每天最热心的就是健身房,日积月累下来,肌肉厚实、性感,性欲也强,这成就了他也害了他。过日子邋遢,懒惰和见异思迁,就是她体会到的托尼的个性和德行。赶走了托尼,她心头有了一阵轻松感。

托尼的嘴很甜,知道怎么样讨女人的喜欢。在这方面比少言寡语的特里姆很不同。可是,托尼只有驱壳,他外表冠冕堂皇,却没有钱也没有才,还没有志向,对于她津津乐道的学习,没有丝毫的兴趣。晚上在酒吧一泡就到深夜,醉醺醺回家成为常态。托尼不是居家过日子的人,缺乏责任感,也不喜欢孩子。

两个人搭伙过日子,她原本没有想赶走他,虽然看不惯。毕竟,托尼的嘴很甜,身材好,让人羡慕。应该说,是一丝丝的虚荣心在促使她对托尼持续的宽容和更多的忍耐。


三个月后,她在社区学院所在地小镇的星巴克遇到了戴维斯。戴维斯也有强壮的身材,比托尼差不到哪里,而且,从眼神她能够看出,戴维斯是个诚恳,做事稳妥的人。况且,对于自己的未来,戴维斯有一个完整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几次交往下来,她喜欢上这个有担当的男子汉。

于是,半年之后,她有了第一个婚姻。前面两个男人都没有意识到,玛丽莎还是个过日子的好手,不错的妻子,和家庭主妇。

婚后,两个人面临养活四个孩子的任务,于是,分工合作,玛丽莎主要负责内务同时帮助戴维斯处理办公室事物,家里就是公司的总部所在地,让戴维斯得以专心致志的负责项目。还是得益于良好的社会福利,外加两个人的共同努力,戴维斯的生活开始慢慢有了起色,他攒下了一笔可以盘下更贵楼房的资金,虽然只有五万块。

他们先是买下栋三万的房子,花了三万整理之后在一起住了几年,随后卖掉。在白鹿小径的房子,是他们夫妻共同拥有过的第二栋。

老大是妻子的第一个孩子,高中时代的产物。孩子挺聪明、可爱,说他想上俄亥俄州立大学,那是州里最好的公立大学,相对贵点。妻子说,要实现这个愿望,最好的办法是搬去学区好的B镇。那里的孩子,普通的都能进入这所州立。同时,也是为后来这些小不点的前途考虑。妻子意识到教育的价值,戴维斯有同感。

于是,他们搬来这个好学区的小镇,买下栋相对便宜的住房,付了百分之十的首付。房子价格是十五万,买下时有不少地方需要修理、维护。他先是重新做了环形车道上的水泥,再一步步做内部和地下室的装修。几个月后一家人搬入时,房子焕然一新,漂漂亮亮,整整齐齐。随后还很用心的整理了原来杂草累累的草坪,添加新的土壤和种子。一切做的有条不紊。

很多美国人买房之后,会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我九八年十九万买入的房子,二百五十平方米的居住空间,也花了一万多,换窗户、屋顶,修地下室、维护车库等,五年后二十三万卖出,基本回本和跟上通货膨胀。这点成长,还主要得益于我当初的杀价和买入的时机比较好。在这里,投资地产,通过升值获得利润,是很难做到的事情,何况还有百分之二的地产税每年要交。


若干年后再次见到特里姆时,他已经是个成熟的上士,威风凛凛,刚中带柔的军人。他在早就有了自己的家庭,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妻子随军,跟着他转战世界各地。看得出来,特里姆生活得不错。

特里姆说,做军人就是自己终生的职业,他喜欢那个集体,喜欢那份责任感。退休之后,他打算开个小店,过分安稳的小日子,将更多的时间献给妻小、家人。而且,他还为自己的孩子们积累了不菲的教育基金。当年他在高中时的成绩还不错,自己也挺喜欢读书,可是,家庭经济条件实在是太差。他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有类似的遗憾,他要让他们实现美国梦。语气之中,是满满的豪气。

托尼曾经是特里姆高中时代的哥们。这次特里姆来访,托尼专程过来看看他。对于自己的孩子,托尼从来就没有管过,久而久之,玛丽莎也拒绝让他见孩子。托尼的身材已经没有昔日的模样,发胖了许多,人看上去也缺乏精神气。

遮遮掩掩的,托尼说出了实情:光顾的女人太多,太乱,最终让他吸毒上瘾还染上了艾滋病。他现在依然没有正式的工作,主要靠社会福利苟且偷生,过一天算一天。

你这个样子,恐怕女人会躲之不及?特里姆开玩笑说。

有了,也干不动。他苦笑。

此后,戴维斯和特里姆成为好友。

戴维斯的好日子,还是得益于遇到好的大环境。九十年代初期经济不景气,随后进入繁荣,特别是在千禧年前几年,到处都是容易赚的钱。有钱了,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住上好的房子!

几年之后,当我再次见到戴维斯时,他还住在那里,老大已经成功实现愿望就读大学,老二乔伊正以哥哥为榜样。几年来他攒的钱,都用来花在孩子的教育上。

他说,孩子们一个个长大离开,很快就不再需要更多的空间,也就没有换大房子的必要。老太太在几年前已经过世。现在的空间还有多余。再者,那个小区的环境也非常不错,是个过日子的好地方。如此长久的呆在一所房子里,在美国不是很常见。

又过了几年,再次相遇时戴维斯告诉我,老大老二都大学毕业,有了稳定的工作,还结婚了。我祝贺他。

他说,老大和老二结婚了。我继续说:庆贺。庆贺。


汪翔,2018年3月于美国伊利湖畔)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89年6月6日, 逃离北京到天津

  八九年六月的逃亡:京到津 1989年6月的北京,像是一个突兀静止的舞台,脚步匆匆的人群突然散去,留下一个空荡荡的剧场。那时的我,带着一辆老旧的自行车,踏上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旅程。这个旅程,见证的不只是泥泞的乡村小路,还有一场刚刚远去的风暴,以及那些无法忘却的记忆。 六月六日,天...